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
 首页  学院概况  党建工作  学科建设  师资队伍  人才培养  团学工作  招生就业 
首页
 图片新闻 
 通知公告 
 学院新闻 
 专题新闻 
学院新闻
您的位置: 首页>学院新闻>正文
我单位龙星宇副教授指导本科生在环境化学领域国际TOP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
2025-10-21 11:06  

近日,我院龙星宇副教授指导本科生在环境化学领域中科院SCI二区TOP期刊《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》(IF=9)在线发表了题为“One-pot synthesis of PEI-functional magnetic nano-Sm2O3 adsorbent (PEI/Fe3O4-Sm2O3) for efficient glyphosate adsorption performance”的研究论文。

该论文基于氨基(NH2)与金属氧化物(MOs)与磷酸基团之间独特的亲和相互作用,采用Fe3+、Fe2+和Sm3+作为金属离子源,聚乙烯亚胺(PEI)作为功能单体,并以氨作为沉淀剂,通过“一锅法”制备了一种新型PEI功能磁性稀土钐金属氧化物复合纳米材料(PEI/Fe3O4-Sm2O3,标记为PFS),用于模拟紧急污染水体中高浓度草甘膦(GLY)的吸附去除研究。

论文通过SEM、TEM、EDS、BET、XRD、XPS、VSM等技术对PFS纳米吸附剂成功地进行了表征和分析。在优化条件下,PFS对GLY的吸附率可达92.3%,最大饱和吸附容量Qmax为178.5 mg/g。此外,PFS在4次GLY吸附-解吸循环后仍保持较高的吸附去除率。进一步通过等温吸附和动力学拟合,Langmuir模型(R2=0.962)能较好地描述具体的吸附过程,并且符合伪二级动力学(R2=0.999),表明吸附是自发且吸热的过程。

论文还初步探索了PFS对GLY吸附的可能机制。鉴于Sm2O3与HPO3、NH4+和HPO3/COO之间的作用,包括静电相互作用、氢键以及共价键等3种机制协同促进,将具有高亲和力的PEI功能化磁性纳米Sm2O3首次用作GLY的纳米吸附剂。在不同复杂水体(白云湖、思雅河和农田水)基质干扰下,吸附去除率均超过95%,实现快速去除现实水环境中高浓度的GLY残留。结果表明,PEI/Fe3O4-Sm2O3作为一种新型、优异且可替代的纳米吸附剂,对GLY表现出卓越的吸附能力,在实际水体中的应用展现出巨大潜力,尤其是应用于对紧急污染水体中高浓度GLY的吸附去除。

该论文第一作者为化材学院2023级本科生常子涵,参与本研究的还有谷静雯,张梅等本科生,龙星宇副教授等为论文通讯作者。该研究得到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(ZK[2024]440)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(202510663345;202510663349)等项目的联合资助。

本科生作为一支潜在的科研队伍,对他们的科研素养进行培养。让优秀的本科生在本科阶段就“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和工作”,这不仅是为他们的未来科研学术播下种子,更是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基础扎实、能力突出的后备力量。据悉,龙星宇老师的本科生团队以一作身份在《材料工程》、《分析测试学报》等EI、CSCD和北大核心期刊上发表多篇科研论文。

论文链接:https://doi.org/10.1016/j.seppur.2025.135732

一审一校:周能   二审二校:孔霞   三审三校:胡长刚

关闭窗口
 
访问量人数:

 

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  版权所有